文化艺术学院组织开展“艺术+思政”非遗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
发布时间: 2025-09-30

2025 9 30 日,文化艺术学院组织文化产业管理系、艺术学系教师,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 “艺术 + 思政” 非遗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融合联合备课研讨活动,聚焦跨学科教学融合路径,围绕课程内容整合、思政元素挖掘等凝聚共识。

一、文化产业管理系分享

鲍白雪老师结合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》,以新疆麦西来甫、鹰舞等非遗项目为例,提出教学中需梳理非遗历史渊源与民族关联,让学生认识 “非遗是各民族共同文化财富”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核心教学。

马峰老师以《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》课程的 “新疆多民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” 为例,强调引导学生在规划中设置民族文化体验区、搭建跨民族交流平台,践行民族团结导向。

罗郁婕老师结合《会展管理事务》,引入 “中国 — 中亚文化产业博览会” 新疆展区案例,指出会展管理是展示多民族文化产业活力、传递 “多元一体” 理念的载体。

叶静侠老师以《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》的 “新疆文化产业合作社” 为例,提出经营需兼顾经济效益与民族团结;何宇澄老师从《管理学原理》出发,引导学生模拟多民族文化项目团队管理,掌握民族协作方法。

二、艺术学系分享

宋志远、雷以宁老师阐述《艺术概论》目标,强调构建艺术认知框架;鲍白雪老师结合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》,分享将新疆非遗案例与理论结合,凸显非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载体价值。

宋晓丽老师在《博物馆学概论》中,以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文博理论,培养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力;余志刚老师梳理《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》教学逻辑,注重政策解读与实践应用结合。

叶静侠老师在《民间文学》课程中,强调跨民族比较研究与田野调查,引导学生体察中华民族共有情感与记忆;袁健老师介绍《中国美学史》核心内容,阐释中国美学精神传统;赵龙老师说明《中国民间艺术》架构,通过赏析与实操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。

此次研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各环节,学院后续将持续推进跨学科教学改革,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。


图一 文化艺术学院“艺术+思政”非遗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现场


图二 文化艺术学院“艺术+思政”非遗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现场


图三 文化艺术学院“艺术+思政”非遗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现场















3 —